走进通山县大坑村排楼港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一股清新、干净的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干净整洁的村道,还是别致优雅的小院,都让人眼前一亮。“柏油路到家,水变干净了,村里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加舒适了。”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袁达平喜笑颜开。这是大堪村充分利用小微水体,整治融入乡村振兴,走出“生态为上+样板打造”新路径,逐步形成良好的治理机制,让“悠悠乡愁山水间,袅袅娜娜现炊烟”的景象成为村民宜居生活的写照。
大坑村排楼湾小微水体示范区湿地公园
一、修建水渠解决水患
大坑村是通山县大畈镇下辖的行政村,四周环山紧靠富水湖,村范围内有一个湖叉,现有的水渠由于当年没有使用水泥进行修建,又加上年久失修导致渗水、漏水严重,受地理环境影响,每逢连续强降雨,山间积水就会漫入田里、家中,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大坑村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为防止出现农田受淹,沟渠淤塞,2018年大坑村投入800万元开展整治工作,对沟渠进行硬化。2019年4月底水渠修建完成后为当地春耕春种发挥重要作用,彻底除去村民多年“心患”。
二、铺设管线集中排污
大坑村排楼港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常住人口1400人,原来每户的化粪池、厨房废水、畜牧养殖污水和其他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沟渠、池塘,造成村里主河流和小沟小渠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浮游植物完全覆盖水面。现如今,每家每户都铺设了专门的雨污分流管道,再利用现有的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将村民排放的生活污水通过三级化粪池集中净化处理后排出。
大坑村排楼湾小微水体示范区
三、创新打造景观湿地
因地制宜在排楼湾建起“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模式的小微水体示范基地。2019年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将位于排楼湾河道北岸、乡村公路东侧,占地面积50余亩的多年闲置土地,整合成人工湿地公园,公园里建设单元格、绿化景观、木栈道、种植池及其他配套设施。村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先通过三级化粪池预处理,再利用管道集中接入人工湿地,经过细沙、石砾沉淀、过滤,微生物颗粒分解、转化,再由植物吸收净化,达到农用灌溉用水的标准。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排水口,一股股清水顺着沟渠流入稻田。而针对零散住户,污水则采取四格化粪池的方式进行处理,格子里、花坛里栽种花叶芦竹、西伯利亚鸢尾、黄花鸢尾、香蒲、黄菖蒲等水生植物,打造“会呼吸”的人工湿地,到达净化污水尾水的效果。
一池碧水随风荡起波纹,未达标的尾水在这里迎来一场“奇幻旅程”,实现从污到清的蜕变!绿树红花点缀着干净整洁的村落,清澈的河流倒映着青砖白墙水波荡漾,大坑村巷平坦美丽,精美的彩绘墙展现出浓浓的乡风,获得众多游客点赞,成为必去的网红打卡地。2021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大坑村为2020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