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崇阳:一湾碧水入画来

作者:云上咸宁 时间:2023-11-22  稿件上传:市水利和湖泊局

隽水奔腾,川流不息;崇山秀水,阳天福地。

19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长江一级支流陆水河为骨架,50余条大小河流日夜欢歌。

水美,崇阳美;水兴,崇阳兴。近年来,崇阳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水污染减排与环境扩容为抓手,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共同发力,齐抓共管。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开启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水更清澈了,岸线变绿了,城乡更美了,人水更和谐了……

管水:齐抓共管,碧水长流焕新颜

“每天都要走几个来回!别说垃圾,水里漂浮的杂草也得捞起来!”崇阳县肖岭乡乡长、乡级河库长廖添文就是崇阳万千护河大军中的一员。他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巡河发现问题,做好日常管理,为河道生态修复、污水治理,督促截污治污政策落地。同时,发动更多群众,全民共治共守。

以往,一条河流分上游下游、水里岸上、水质水量,治理部门多,权责不清。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崇阳县以共抓大保护、守护母亲河,打响碧水保卫战。从2017年起,全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连续实施“清河行动”“九河九港”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对全县所有的河流、水库开展专项整治,内容包括河库清洁专项整治、工矿企业及生活区、工业聚集区水污染专项整治等10项。与此同时,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通过加强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和水域清漂,以水质改善为导向,严格考核讲评,使水域达到“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的治理要求。

崇阳坚持“一把手”带头,全面落实县、乡、村(社区)三级河库长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督导、调度水域综合治理工作,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明确县级河库长14人,乡村级河库长305人,小微水体河长397名、监督员320名、保洁员504名,设立民间河长、企业河长16人。实现对全县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小微水体等各类水域监管的全覆盖,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同时,县人大每年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专项检查;县政协组织开展流域综合治理重点课题调研;县纪委重点监督检查各单位责任落实情况;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碧水保卫战的磅礴力量。

“通过齐抓共管,攻坚克难,崇阳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治水组合拳,汇聚起打赢碧水保卫战的磅礴力量。”市生态环境局崇阳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沈晖介绍:“近年来,崇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突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统筹,持续推进‘三年行动计划’改善水质状况,使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治水:标本兼治,一河清水入长江

“那条美丽的隽水河又回来了!”傍晚时分,家住崇阳三桥旁边的市民朱先生漫步河边,发出这样的感叹。

上世纪90年代起,隽水河沿线生活、企业排污频繁,部分河段深受污染。崇阳县从源头抓起,加强隽水河沿线污水干管完善工程建设,补齐了缺失的污水干管。关闭隽水河沿线27个排污口,关闭污染水质的畜禽养殖场12家,整改8家养殖合作社,关停涉污小企业2家,取缔沿河养猪场、拆除猪圈120余间。既解决了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又增加了流域生态流量,让隽水河碧波长现。

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在保护,要点在治理。从治水工作开始之初,崇阳县委、县政府就意识到斩断城乡污染源,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之策。

在水域保护工作中,崇阳全力推进城乡污水收集、处理,投入3.1亿元,在全县1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天城镇除外),新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2022年,崇阳成功申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省级试点。今年,该县启动乡镇生活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工程,覆盖白霓镇、青山镇、石城镇、沙坪镇、肖岭乡、高枧乡6个乡镇9个村约1455户,计划建设污水管网5.42公里,提升泵站8座。

与此同时,崇阳不断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扩大工程建设,按“一园一策”要求扎实推进园区污水收集处理专项整治,正大食品产业园、北门排水圳、中津洲碱水圳、香山河两侧、崇阳二中、工业污水处理厂6个项目正在建设中,下津大道、中津片区雨污治理正在推进。实现园区工业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并实现在线监控联网和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设施顺畅运行的背后,是一套完善的城市污水管网支撑。仅2023年,崇阳县新建管网8.5公里;改造管网12 公里;2023-2025年,计划建设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管网145公里,已建成雨污分流管网约35公里。

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为了碧水长流,全县水域两岸1000米畜禽养殖退出,新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完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任务,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开展清网、清河专项行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开展增殖放流,推动全县河湖休养生息。

护水:加强监管,筑守百姓“大水缸”

崇阳县青山水库是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库容4.48亿立方米,被当地人称为“百姓家的大水缸”。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源地保护首当其冲。

为了保障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健康水,崇阳县先后印发《崇阳县青山水库饮用水源环境保护规划》《崇阳县青山水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全力保护输水“生命线”。同时建立了多部门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在水源保护区垂钓、捕鱼、网箱养殖等违法行为,形成执法高压态势,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目前,青山水库拥有湿地面积1229.95公顷,湿地率54.69%,共有动物9纲43目91科297种,其中列入国家I级保护的野生动物1种,列入国家Ⅱ级保护的野生动物27 种。青山水库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水域水质标准。

源头保护,动态监管同样重要。崇阳县统筹3个国省控断面、5个市控断面开展月度水质监测,改变了过去多家监测机构时间不统一、标准不一致、数据不可比的状况,为各流域整治工作及时提供监测数据支撑。此外,崇阳县完成河流监测断面7个,湖库监测点位1个,创新举措率先建设主城区入河排口视频监控系统,对主城区入河排口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预警。

面对违法行为,重拳出击,绝不手软。市生态环境局崇阳分局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把依法保护水生态环境责任压紧压实,统筹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及时整改,各项任务有序推进。今年5月31日,某农牧有限公司将沼气池内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至崇阳县蓝保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水稻基地树林的水泥沟渠内,被责令立即整改并处以1.45万元罚款。

为了确保环境不超载、底线不突破,崇阳县严格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对全县重要河流、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进行核定,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崇阳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改造淘汰化工企业,燃煤锅炉等落后产能,为“绿色、高新”项目腾出生态环境容量,确保企业“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知名产品、专利产品、品牌商标等全部实现大幅增长。

活水:引源养水,水清景美处处诗

行走在大市河下游老河床,两岸碧草相连,岸边白墙上,“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大字苍遒有力,与一湖清水中的粼粼波光相映成辉。市民漫步河边亲水栈道,如在画中徜徉,昔日“烂泥塘”蝶变成了“风景线”。

近年来,崇阳启动生态引水工程,将美丽乡村与小微水体整治相结合,在打造“小微景观”中将“活水”引入“烂泥塘”,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水美乡村,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游玩、观光打卡,带动乡村观光旅游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大市村景观河的蝶变只是崇阳引源养水的一个缩影。今年,崇阳坚决落实省委部署,启动“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落实共谋、共护、共治、共创、共享的任务要求,重点围绕小微水体治理、河湖保洁管护、群众发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小微水体“一村一品”、生态示范村湾、河湖管护村规民约等系列成果,推动人居水环境改善,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正所谓“流水不腐”,持续的活水补充是消除黑臭水体的关键之一。崇阳全力畅通渠道“活水”,大力实施管网疏通、渠系打通等工程,着力打通小微水体之间的联系,增加生态基流,提升河道水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同时,通过科学预测、闸坝联动、水库调度等方式综合施策,保障生态流量。

因水而兴,水活而荣。同样的场景也在高堤河上演。今年以来,崇阳通过调查研究,充分挖掘高堤河段白霓古堰段水文化遗产保护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提升,实施生态引水治理,石枧堰渠首所在的白霓镇油市村依托古堰,打造了小自然田园综合体,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宜居村庄”,入选全国1000个“最美乡村”;远陂堰所在的洪泉村,群众以投工投劳、出钱出智、让地让利等形式,合力共建出美丽家园,成为各地游客打卡的好去处。堰水两旁,民宿起,旅游兴,人们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今年11月,白霓古堰成功入选2023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工程名单。

如今,一幅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极大地提升了崇阳城乡面貌。

崇阳治水,治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治水蝶变,变奏出了一曲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浩荡长歌。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崇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践行“两山”理念,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让碧水清流更好地惠泽人民,汇入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样板区的砥砺征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