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本报记者 陈新 刘玉关
通讯员 黎炳煜
通城县北港镇枫树河小流域地处幕阜山北麓、湘鄂两省交界处,是湖北省境内长江第四大支流陆水的上游片区三级支流,河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6.55平方公里。流域有1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8800多人,入河排水口225个。
近年来,北港镇枫树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为目标,先后筹资700多万元,推进42个生态治理项目,探索鄂南丘陵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持续提升小流域生产、生活、生态品质,实现河绿民富、河治民安。
规划为先,绘就流域治理“全景图” 地处枫树河上游的枫树村三角尖,由于矿石过度开采,岩石面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县有关部门编制《枫树村破损山体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实施方案》,设计采用“边坡整形清理+挡墙工程+排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监测工程”模式,2024年7月完工,恢复林地、草地面积10.9公顷。光秃秃的废矿区披上绿装,成为北港镇新的网红打卡点。
地处枫树河中游的沉山村,以前农户家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成为小流域的污染源之一。2024年,镇村规划建设一个10户联体的“大三格”污水集中处理池,该小型工程投入10余万元,通过“收集—处理—再利用”的污水治理模式,实现了污水处理良性循环,处理后的尾水可以用于灌溉。
近年来,北港镇聘请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将自规、农林、交通、水利、通信等部门规划进行系统整合,形成流域综合治理大规划——《通城县铁柱港河流域北港镇枫树河区域综合治理规划方案》,明确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区。这个大规划包括28个部门项目、5个镇村项目以及9个产业项目,共计42个生态恢复和保护项目。
为了把小流域治理“规划图”变成“作战图”,进而成为“实景图”,北港镇成立枫树河联合党委,构建了“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村民”的组织架构。镇党委副书记任联合党委书记,小流域8个村支书为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督办项目建设进度。流域内各村妇联、共青团、理事会、协会等群团组织纵向到底,形成组织引领、党群共建、支部联建、志愿协会参与的综合治理组织格局,进一步拓展了村民议事渠道,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评。
一个党组织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小流域各村、组划定党员责任区,党员干部、中心户长每月带头干1件好事,分片开展环境保护、平安综治等工作。开展“一月一楷模”评选活动,评选出村湾优秀党员、最清洁家庭、贤惠婆婆、孝顺媳妇等,让村民对标看齐,学有榜样、干有模范。推进移风易俗,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治污为重,系统治理提升水生态 沿河溯源,一路柏油路,一河风景线。抵达枫树河水源地雁门水库,山青水绿映入眼帘、静谧优雅扑面而来。水库旁的街道上,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设施已铺设完毕。
“烂泥塘变成了滨水公园。”雁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毅说,过去这里渠道淤塞、污水直排、生态污染、安全隐患重重。如今,这里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已建成集水岸湿地、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水公园,成为当地村民游玩的好去处。
雁门水库位于北港镇雁门村,是一座兼具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一)型水库,灌溉下游枫树、方塅、庄前等6个村(社区)4000亩耕地。该水库建于1976年,2011年除险加固,是北港集镇供水的取水点。雁门村水源地雨污分流改造点主要为六、七组村民及部分湖南村民居住,共95户419人,以前居民生活污水、废水和雨水直排进水库,水库水质一度下降到三类。
“聚焦雨污分流、源头治理。”镇党委副书记胡继周介绍,北港镇严格防范水源地源头污染,在流域上游实施雁门水库雨污分流与污水处理工程,对库区居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源头治理。立面改造约12000平方米,铺建雨污分流管道800米,生活污水收集管道约1000米,自来水管约1200米,建设污水处理一体化泵站,水库下游人行道约1100平方米。同时对雁门村主街道进行硬化、刷黑,铺设人行道。建设完成后将对道路沿线村民生活污水、废水和雨水进行截污纳管,大大改善水库水质。
上、中、下游系统治水。北港镇实施城镇污水管网延伸及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改造升级集镇市政基础设施,将集镇生活污水统一接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建设生态污水处理池,将集中居住100户以上的居民生活污水接入到管道,农户大三格厕改率达100%,污水接入率实现100%,小流域下游河流水质长期保持在三类及以上,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达97%。
北港镇还聚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田排水生态湿地工程。在支流排水口建设无动力分散污水处理系统5个,建设净化水质小湿地4个,水体氮磷含量降低15%。设立农药固废垃圾回收点12处,农药使用总量降低20%。通过加强流域内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
保护为要,优化环境呵护“母亲河” 每天清晨5时,地处枫树河上游的枫树村5组人居环境管理员李兴汉就推着翻斗车,带着清扫工具,把整个村湾转几遍。先是把各家各户门前的小垃圾箱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倒进公共的垃圾转运亭里的大垃圾桶。然后清扫主干道和小广场上的垃圾,一直要忙碌到上午9时。“镇里的垃圾转运车马上到了,这些垃圾都要运到县里去处理呢。”
像李兴汉一样,枫树河流域8村共有85名人居环境管理员。他们的职责是:把村民家的垃圾转运到村湾垃圾转运亭,协助镇垃圾清运公司转运垃圾;清扫辖区内的主要道路、公共场所;清除枫树河河面、河岸上的垃圾;监督并制止向枫树河及支流倾倒垃圾及废水。
“保护母亲河”,已经写进枫树河两岸8村的村规民约,写进北港镇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近年来人居环境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
实行“撤桶并点”垃圾分类管理。按照“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将原有分散垃圾桶撤除,合并放置在专门垃圾分类亭(点)位,设置四分类垃圾亭189个,实现垃圾分类桶集中管理、精准投放。实施垃圾分类的自然村数量占自然村总数量的比例由42%提高至93.82%。各村成立环境卫生理事会,每户按年收费,对收费使用情况及时公布;每周五开展清洁家园活动,清理房前屋后和河道沟渠环境,对清理效果实行积分制管理。
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动员群众参与植树造林、补植补造6万多棵,新造、低改油茶1125亩;清除主干道路两侧及山体芭茅5万多平方米;疫木防治887吨;实施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整修复绿矿山3处,治理加固地灾点11处。对小流域沿河种植护坡水草300公斤,铺撒6千米,减少河岸水土流失,提升水环境。
加强土地保护利用。严格审核农村宅基地建房,实行前中后全过程监管,全面落实“四有三到场”要求,拆违拆危89处,实施田块整治项目,清理平整土地10处203.97亩,清理主干道、公路沿线插花地42处,节约土地140多亩。提升土壤肥力,小流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通过建设粮酒原料种植基地,整治“撂荒地”2600余亩,促进粮食增产86万斤。
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削峰填谷、防汛抗旱,合理调配水资源,河流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达95%。实施铁柱港河综合治理工程,河道整治及岸线平整护砌12公里,铺设泄洪涵管15处,修复和新建拦水堰7座,基本覆盖了整个小流域区域内主干河道,10年一遇防洪标准河道长度总计达到14.11公里,占比90%以上。
产业为基,建强苗业酒业产业链 隆冬季节,位于北港镇庄前社区的湖北绿康种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内温暖如春,新培育的西瓜、甘蓝、茄子、辣椒等幼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农户们正忙着培土、移苗、补苗,抢时抓早备战春耕。
“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水好土好苗更好。”湖北绿康种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刚说,目前建成连栋大棚11栋,单体棚54个,可实现一年五批次轮育,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到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
1984年出生于北港镇庄前社区的刘志刚曾在江苏昆山办厂,2020年返乡创业。先是种菜,规模种植瓜果蔬菜;后来育苗,引进纸钵育苗、潮汐式育苗等先进技术,繁育“生态苗”。
近几年,在人居环境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绿康种苗受到县、镇、村重视和扶持,帮助解决资金、用工、基础设施等难题。加之枫树河水质提升,土壤墒性改善,刘志刚的种苗业发展提速。线上通过兴盛优选、美团团购、拼多多等网络平台销售,线下发展200公里内水稻种植大户、果蔬种植大户等固定订单客户500多户,辐射湖南娄底、常德,湖北武汉、江西南昌等地。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集水稻、瓜果、蔬菜等种苗培育、新品种示范推广、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与菜苗一样,枫树河流域的蛙苗、药苗发展也进入快车道。横冲村争取政策支持,采取总部直连方式培育牛蛙苗,扩建牛蛙苗池78个20多亩,一年可出2批次2000万尾牛蛙苗,保底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龙门村依托县里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新建中药材育苗基地120亩,全镇每年可育中药苗100万余棵。目前,种苗产业提供固定务工人数100多人,年人均增收4万元左右,农忙时节可带动灵活就业500人以上,合计发放务工工资70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北港镇围绕支柱产业做文章,实行“粮酒+种苗”双支柱产业发展之路,不断建强苗业酒业产业链。依托北港镇酒业协会,注册“北港粮酒”公共品牌,探索运用“万家共富工坊”模式,采用加盟运营的方式,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7000多个酒企、小酒坊纳入到“北港粮酒”公共品牌体系中来,目前,已有加盟万家共富工坊33家,预计年均销售额500万元,年均利润100万元。
同富为本,共同缔造画好同心圆
同富农业发展公司、同富合作社、同富广场……走进通城县北港镇横冲村,“同富”字样的招牌随处可见。
“共同富裕,首先要让每个村民有事做、有钱赚,自己当家作主,共同分红受益。”村党支部书记袁明单朴素的话语里,道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横冲路径”。
近几年,横冲村党支部锚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把全村的土地流转起来,把全体村民组织起来。昔日村集体无资产、无产业、无办公场所的落后村,如今发展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村里分期流转村民土地,分田、地、山三个等级登记造册,首批1700亩土地成为同富公司的“原始资本”,以租赁或入股的方式转由合作社经营,发展高效种养业,村民和村集体分别入股分红或收取租金。
产业发展关键靠人。村“两委”精准引进一批有品行、有能力、有资金、有条件的投资人,领衔兴办特色种养业。同富油茶合作社、同富小龙虾养殖合作社等企业相继挂牌。如今,同富公司旗下的合作社达到15家,共建成50亩蔬菜鲜果、200亩白茶、100亩龙虾、650亩油茶、120亩白参等15个种养基地。农家乐、小旅馆、修理厂、小酒厂等遍布全村各个角落。
高质量发展须以高效能治理作支撑。横冲“同富”之路与“同治”相伴而行。村“两委”以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为主导力量,组建村湾理事会、文明理事会、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五会同治”,民事民议、民办、民管、民评。还组建老年人协会、退役军人协会、志愿者协会、妇女协会等自治组织,形成以支部为核心,以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主体的村民自治体系。
探索推进“五不”治丧模式,即不燃放鞭炮、不收费、时间不超三天、晚上不超10点、白事待客不得超过300元每桌,引领群众改观易念、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殡葬文化。
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建围栏、种瓜果、植花草,打造“四小园”,即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庭园。村民也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民戴意龙主动让出自家一亩多的菜园,改造成共享菜园,供大伙种菜。
横冲村的同富同治,是枫树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又一探索。目前流域内注册市场主体36家,带动农户600多户,人均年增收16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347万元,增长率11.8%。北港邮政银行、农商银行两家银行存款超过11亿元,位居全市非城关镇前列。
“北港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北港镇党委书记张志龙说,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更加科学的规划、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广泛的群众参与,共同绘制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美好蓝图,让群众在绿水、青山、沃土中共享生态之美、生活之便、发展之利。